根据《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24年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1829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压舱石”作用显现。进入2025年,海洋制造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自然资源部8月1日发布的最新2025年上半年海洋经济“成绩单”中,海洋制造业表现依旧亮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向发力。
作为海洋新兴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持续回暖复苏。今年上半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三大指标继续位居世界第一,新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4.6%、43.3%和62.6%。
许多海洋工程装备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年上半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3600吨自航式全回转起重船“电建志高”号投入运营;亿吨级油田群垦利10—2开发项目一期中心处理平台完成浮托安装;文昌16—2油田开发项目新建导管架平台完成安装。2024年,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在西太平洋完成4000米级海试,成功采集多金属结壳与结核样本。
这些大型的海洋工程装备许多服务于海洋关键矿产、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开采利用。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唐梓力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海上风电建设正助推一批深海科技成果实现转化。
以海上钻井平台为例,10多年前中国还完全没有自主制造海上钻井平台的能力,当前中国在该领域已达到完全自主化。其中,超深水钻井平台的超厚钢板、钻井闭环技术更是独步全球。
2017年2月13日,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制造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正式交付,成为全球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2017年5月,“蓝鲸1号”在南海首次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产气总量超过30万立方米,产气时长、产气总量双双打破世界纪录,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国重器”的实力。2019年9月,“蓝鲸1号”的姊妹船“蓝鲸2号”也正式命名交付,10月便出征南海执行海上作业任务,其间产气量再次创造世界纪录。
海上钻井平台分为移动式平台和固定式平台。以“蓝鲸1号”为代表的海上钻井平台为半潜式的移动平台,素来有“流动的国土”之称。该平台的优点是工作水深大、适合于深海、能抵挡更强风浪、移动灵活,但施工难度较大、技术要求也更高。
现在国内交付的半潜式移动钻井平台75%在烟台制造。烟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具有劳动、资金、技术密集等特点,可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出口创汇,同时对于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例如,“蓝鲸1号”钻井平台便使用了27354台设备、40000多根管路,电缆拉放长度120万米,相当杏彩官方网站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
建造这样一座海上“巨兽”涉及众多上下游产业,不少领域在项目推动下实现了技术突破。“蓝鲸2号”的设计寿命是杏彩官方网站25年,这要求钢板要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以抵御海水年复一年的冲击和腐蚀。过去这种特殊钢材都要从国外进口,而目前国内钢铁厂通过自主创新和科研攻关,已经实现了这种特种钢材的国产化。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不少公司近些年开始进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链。目前,围绕海工装备制造,烟台市培育了海工装备领域规上企业3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300余家。其中,还涌现出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等重点海工龙头企业。
位于江苏的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以生产大型非标卷扬机为主。2015年起,该公司将深海装备科技研发列入企业计划重点发力领域,联合大连海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等高校院所组建“深海装备科技联合攻关”研发团队,通过两年多的潜心研究开发,2017年4月承担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深海作业平台绿色节能锚泊定位智能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实现我国“勘探3号石油钻井平台”等核心装备“系泊定位系统”国产化替代。
虽然我国深海科技近些年取得诸多成就,国产替代率有大幅提升,但不少技术仍亟待突破。“在深海采矿方面,需加快攻关重载化技术,实现400吨深海重载作业技术自主,从而帮助我国争取稀土、多金属结核关键矿产开发主导权。”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娄兴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海工装备建造市场回暖复苏之时,我国的造船业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展现强劲实力。2025年上半年,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51.7%、68.3%和64.9%,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更重要的是,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这3个指标,我国已连续15年排在世界第一。
中国船舶制造的实力也得到了多方印证。曾经,在韩国造船业最风光之时,全球十大造船厂中有7家在韩国,但这一形势正在转变。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数据表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也交付了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船型。
韩国产业研究院发布的《落后于中国的造船业价值链综合竞争力和韩国型海洋战略新方向》报告显示,中国拥有的商船运力居世界首位,是居世界第4的韩国的4倍。
此前,韩国船厂垄断了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简称LNG运输船)等附加值较高的船舶市场,中国于近些年也开始跻身高端船舶制造赛道。2021年,韩国包揽全球91%的LNG运输船市场。短短几年间,中国在制造LNG运输船方面快速崛起。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3年中国LNG运输船国际市场份额增长至21.62%。
LNG运输船主要用以运输零下163℃的液化天然气,船舱内超低温液体一旦泄漏,会导致船壳钢板脆裂,后果不堪想象。因为技术含量高、建造难度高和社会经济附加值高,LNG运输船被视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浪潮之下,以LNG运输船等为代表的环保船舶的订单量大增。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工程师魏梅预计,全球LNG运输船队运力规模在未来一段时间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024年11月2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新型大型LNG运输船在上海交付国外用户,该型船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新型货舱系统,为中国船舶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船舶在加紧融入高附加值船舶制造行列之时,也在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船舶低碳路径,推进新型动力技术装备研发,加快船舶制造绿色化发展。
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李娟告诉《中国报道》记者,2024年广东中远海运重工重启造船业务以来,公司瞄准新能源材料船舶领域,积极承接新造项目,目前已成功签订了125米生物燃油转运驳船1艘、53.4米全回转甲醇双燃料拖轮2艘、7999载重吨甲醇加注船4艘。2024年上半年,公司完工交付2艘超大型LNG运输船的系列双燃料改装项目,改装工程包括主机改造成双燃料主机,新增液化石油气供气系统,项目改装周期平均50天。改造后,主机能效提升15%左右。基于最近一年的平均价格,液化石油气比常规燃料低约200美元每吨,使用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降低了碳排放约15%—18%。
韩国产业研究院在报告中指出,中国造船业之所以能够拥有优越的价格竞争力并实现质的增长,国有造船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国以国有造船集团为中心,针对船舶、海工装备、特种船(军舰)开展新造、修理和改造业务。同时,中国还拥有众多设计企业以及金融企业和商社来提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诸多海洋工程项目中,海上风电成为带动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5年上半年,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2.2%、199.4%,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同比增长13.7%,行业上下游产业增长迅猛。
风电行业主要分为陆上风电与海上风电,海上风电为何这两年保持快速增长?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营销经理谢琛表示,可利用的陆上风资源总量比海上风资源总量更少,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陆上装机容量已逐渐接近上限,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海上。
“相比其他可再生能源,海上风电的能量密度也更具优势。”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人虎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海上风电的有效利用小时虽然低于火力发电,但仍明显高于陆上风电及光伏。
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作为行业内排名靠前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以烟台(蓬莱)为海上风电生产的“主战场”,生产出90米、91米、100米、103米、108米、113米、118米、126米、153米等不同规格的海上风电叶片,成果显著。
虽然风力发电已发展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最成熟、最具商业化的发电方式之一,但在海上安装风机并不是陆上风机安装技术的简单移植。海上作业窗口期短,施工难度更大,运输成本更高。在大海中建造50多层楼高的风机,搬运几百吨重的机舱、发电机组合体,对施工船舶要求也很高。
国网英大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海上风电由于零部件重量和体积较大、运输成本高,适合本地、就近生产,因此,发展海上风电对各地的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拉动效果较好。据悉,在江苏,依托三峡集团江苏响水近海风电场的建设,盐城市汇聚了多家风电整机和零部件头部企业,95%的风机零部件在江苏省内实现集成供应,形成“3小时供应链”;在广东,海上风电开发助力阳江市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22家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阳江,基本涵盖了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面对海上风电竞争加剧的格局,相关企业也不断推动工艺和技术创新。谢琛表示,海风的风力等级通常要远高于陆风,因而对叶片结构、强度提出更高要求。对比陆上发电叶片,海上风电叶片需在内部增加多个辅助梁,确保叶片能承受更大的风力。同时,为抵挡海水侵蚀,需要研发新型材料,提高叶片的抗腐蚀性。
“海上风资源比陆上风资源多,但也是有总量上限的。参考陆上,在海上风资源饱和后,发电设备的迭代更换不可避免。”谢琛对《中国报道》记者指出,未来海上风电叶片制造会朝着高效率的方向迈进。
“2020年时,我们预测海上叶片的极限制造长度为120米,但现在我们已经生产下线兆瓦,常态运行一小时,发电量为35度左右。随着国内叶片工艺水平的进步,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海上风电运行1小时的发电量会远超35度,发电效率更高。153米不会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谢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