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回答表示:公司目前已形成覆盖上下肢较为全面的康复机器人产品矩阵,可应用于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骨科、神经科等,协助截瘫、偏瘫等患者恢复站立行走能力,协助脊髓损伤、脑卒中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日前,下肢步行康复训练机器人亮相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这个太空漫步“康复黑科技”可以“快速”帮助瘫痪患者重新走起来!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李思佳 医院供图对于科幻电影“发烧友”来说,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2》一定不陌生,片中能够劈山挡海的“外骨骼机器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您知道吗?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外骨骼”设备已经研发面世,并在医疗康复领域“大显身手”。
卒中的患者通常上肢开始出现一些主动活动的能力,但都会有肌张力的问题,上肢曲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的问题也是非常常见的,部分康友也会存在肩痛的问题。那么在这个时期,会用到哪些有关上肢的康复辅具呢?
等速肌力训练,又称调节抗阻运动,是由Hislop和Perrine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提出的,是指在关节活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在都能承受最大负荷的一种运动模式,最大特点就是肌肉能够产生最大力矩输出但不产生加速度。70年代初,美国Cybex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等速测试仪。
钢“骨骼”加绑带、马达配传感器,背包式蓄电池……穿上“机械衣”,就能重新站起来;脑梗瘫痪,套上“钢铁甲”,就能摆杏彩体育官网平台脱病床。这充满科技感的场景可不是科幻片,而是利用南京明州康复医院康复治疗科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的一幕。
在中国,每10个家庭就有1位失能老人,如此庞大的群体,正在承受着身体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目前除少部分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外,大部分失能老人为居家养老,正常的吃喝拉撒基本都在床上,由于居家老人的护理比不上养老机构,大部分家庭难以做到夜间每两小时给老人翻一次身,有的家庭基于安全考虑不能给老人正常洗澡甚至多年不曾给老人洗次澡,与其他老人相比,这部分失能老人的幸福感极差。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医疗科技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高龄老人的随之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比如由于脑中卒引发的偏瘫,导致躯干及上下肢发生的运动障碍等,或者是高龄老人由于年老体衰,人老腿先老的缘故,常出现的就是行动不便、或者长期瘫痪卧床的病患也在不断剧增。
手功能康复训练仪、多功能医疗翻身床……前沿智能养老产品,现在家门口就能体验→
对于老年人而言在家中就能享受到“类机构”的专业、智能养老服务实现原居安养是他们的一大心愿近日,大宁路街道新打造一处“社区数智生活智能服务点”,围绕老年人安全防护、生活护理、情感关爱、便捷出行四大高频服务场景,在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五大生活空间配备与老年人日常起居密切相关的各类高端
在第33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承办的2023年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在北京首钢会展中心举办。
在生活中,我们透过日常生活观察发现一般护理人员将坐轮椅的失能患者移动到沙发、坐便器、座椅等过程都十分不便利,容易导致肌肉骨骼损伤、跌倒等风险。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大小便护理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关注的问题,因为老人的皮肤非常敏感和脆弱,日常需要特别贴心的护理,如果方法不对,容易造成感染等问题。
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自理能力的下降,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失能、失智、认知症老人数量持续上升。失能老人或较为严重的半失能老人无法自行活动,护理过程中将老人从床上移动到厕所、浴室、餐厅、客厅或沙发、轮椅等非常困难,靠人为“搬动”不但护工的劳动强度大,且容易导致老人骨折或摔倒受伤等风险。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汤佳 高添 记者 庄剑翔)“像她这样的训练效果,是以前使用传统恢复法根本达不到的。”4月12日,因脑出血导致左侧偏瘫的张老太太正在苏北人民医院北区医院进行机器人辅助训练。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5日讯 为解决危重症患者长期卧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7月4日,山东省第二康复医院重症监护室引进的自动康复机正式投入使用,可大大减少患者下肢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
新华社沈阳5月20日电(记者王莹、武江民)39岁的陈楠敬每天都在练习站立、弯腿、迈步。因车祸多年半瘫在床的他,今年开始试用一款“外骨骼机器人”,每天要练习接近2个小时,重新寻找行走的感觉。
目前国产的一种无动力源下肢助行器,这种助行器,它没有动力来源,没有电池,也没有电机,不需要充电,可以长杏彩体育官网平台时间使用,这种相对于有动力源的,因为没有电机、电池等这种金属的东西,在重量上轻了很多,再加上应用了复合型材料,整个的重量也不超过2KG,也不用考虑续航的问题,确实是简便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