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集团)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 专业运动恢复科技解决方案

一种颈部肌肉康复训练设备的制作方法

发布时间:2025-07-27 内容来源:网络

  

一种颈部肌肉康复训练设备的制作方法(图1)

  颈部肌肉无力和颈部肌肉劳损是临床常见病理之一,如何科学有效的帮助这些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也是医院一直面临的难题。目前医用的颈部肌肉康复训练设备主要是牵引床及其他的牵引设备,治疗设备比较单一,针对患者的人群范围较小。而颈部肌肉无力和颈部肌肉劳损患者一般需要治疗师进行人工康复训练,没有可以替代的医用治疗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具有多种训练轨迹且训练效果良好的颈部肌肉康复训练设备。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部肌肉康复训练设备,包括座椅支架和安装于座椅支架上的坐垫;还包括驱动装置和与驱动装置动力连接的旋转机构;座椅支架的前端两侧分别安装有支撑架;支撑架上方连接有支撑板;两侧支撑板之间活动安装有支撑平台;驱动装置固定安装于支撑平台上;旋转机构包括上连杆、下连杆以及安装于上连杆顶部的护垫;上连杆的下端与下连杆连接且高度可调;下连杆的下端与传动滚轮的中心轴固定连接,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主动滚轮,所述主动滚轮和传动滚轮之间连接有传动绳以实现下连杆的往复摆动运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支撑平台一端与其中一支撑板通过轴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支撑板通过销连接;打开销,支撑平台可绕轴水平自由旋转。

  进一步的,驱动装置包括外壳体和安装于外壳体内的驱动电机、减速器;外壳体的底部与支撑平台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下连杆为空心管体结构;上连杆插接在下连杆内并通过拉销和波纹把手固定。

  进一步的,支撑平台的设有销孔座,销孔座内安装有支撑平台旋转把手;旋转把手内和相应的支撑板上分别开设有销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多种锻炼方式,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训练项目确定患者的坐姿朝向并选择相应的护垫,通过可移动靠垫来固定患者的训练位置,调节护垫连接杆的高度并使之与患者训练部位贴合,然后通过驱动装置控制器来选择训练的模式并通过控制伺服电机的输出扭矩大小来设定输出的阻力大小,从而帮助患者进行颈部肌肉康复训练。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部肌肉康复训练设备,如图1-3、图7、图8所示:至少包括座椅支架1和安装于座椅支架上的坐垫5;还包括驱动装置3和与驱动装置动力连接的旋转机构4。座椅支架的前端两侧分别安装有支撑架11;支撑架上方连接有支撑板12;两侧支撑板之间活动安装有支撑平台2。

  旋转机构包括上连杆20、下连杆19以及安装于上连杆顶部的护垫21;下连杆为空心管体结构;上连杆插接在下连杆内并通过拉销22和波纹把手23固定;连杆的下端与下连杆连接且高度可调。下连杆的下端与传动滚轮3-1的中心轴3-2固定连接,驱动装置3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主动滚轮3-3,主动滚轮3-3和传动滚轮3-1之间连接有传动绳3-4以实现下连杆的往复摆动运动。

  支撑平台一端与其中一支撑板通过轴15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支撑板通过销13连接;打开销,支撑平台可绕轴水平自由旋转;以方便患者进出。驱动装置3包括外壳体和驱动电机17、减速器18;外壳体的底部与支撑平台固定连接。驱动电机与减速器相连,并均固定于驱动装置外壳内部。支撑平台上设有驱动装置的紧急停止按钮16和控制面板14。

  座椅支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扶手7;扶手的前后端分别设有握把6。座椅支架的左右两侧设有可移动的靠垫8、10,后侧设有可移动的靠9。靠垫8、9、10通过连接杆杏彩股份有限公司插接固定于座椅支架相应的安装孔内。支撑平台的设有销孔座13’,销孔座内安装有支撑平台旋转把手24;旋转把手内和相应的支撑板上分别开设有销孔。

  患者可以根据训练的需求调整坐姿朝向并通过靠垫辅助固定,从而可以满足进行颈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训练的需求。驱动装置由控制器控制,控制器固定于平台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情况,设定训练的模式及输出的阻力大小,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肌力训练。驱动装置设有紧急停止按钮,按钮设置于平台上,在患者感到不适时可以随时停止训练。旋转机构与驱动装置相连,可根据要求调节高度,通过拉销和波纹把手固定连接,以使护垫与患者头部贴合。

  如图4-6所示,对应不同部位的训练,还设计了不同形状的护垫,包括前屈及后伸训练时的头部护垫;侧屈训练时的脸部护垫;旋转训练时的下颚护垫,以更好地满足患者训练需求。开始颈椎康复训练之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训练项目确定患者的坐姿朝向并选择相应的护垫,通过可移动靠垫来固定患者的训练位置,调节护垫连接杆的高度并使之与患者训练部位贴合,通过驱动装置控制器来选择训练的模式并设置输出的阻力大小。设备输出的训练阻力大小范围为0~50N,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调节。设备有三种运动模式,其中,前屈后伸训练时每侧运动的角度为0~45°;侧屈训练时每侧运动的角度为0~45°;旋转训练时每侧运动的角度为0~70°。可以让患者的训练阻力从0开始逐步提高,以满足患者的康复训练需求。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杏彩股份有限公司保护范围。